羽毛球运动中的心脏骤停:预防与急救指南
本文探讨了羽毛球运动中突发心脏骤停的风险,提供了详细的预防措施和急救指南,帮助运动爱好者安全享受运动。

羽毛球运动中的心脏骤停:预防与急救指南
炎炎夏日,运动热情高涨,但突如其来的健康隐患可能就藏在运动的瞬间。近日,闵行区中心医院接诊了一位在打羽毛球时突发意识丧失、心跳骤停的男子,经紧急抢救和急诊手术,患者已转危为安。
事件回顾
患者胡先生在打羽毛球之前已有胸闷不适症状,但他没太在意,谁知挥拍的瞬间突然倒地,全身抽搐、呼吸微弱,随即心跳停止。幸好在场人员中有一名医生,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,并紧急呼叫120。10分钟后,急救人员赶到,心电监护显示室颤,给予电除颤和药物抢救后,呼吸心跳恢复。
急救过程
送入闵行区中心医院后,急诊抢救室医师接力抢救,考虑其为急性心肌梗死、频发恶性心律失常,抢救过程中予10多次电除颤,当天心内科为其进行急诊冠脉造影手术,发现左前降支完全闭塞,迅速进行吸栓、支架植入术,最终血流恢复。目前,胡先生情况稳定。
专家建议
“后来得知,这位患者有高血压史,但平时没有规律服药。”闵行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史鲁东说,规律锻炼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,但并不是保险箱,年轻也不是保护伞。
生活中会遇见一些高血压、高脂血症的年轻患者拒绝服药治疗,靠体育锻炼来“治愈”疾病,这种理念是不可取的。
夏日运动提醒
-
运动猝死:年轻人“无形杀手”的真相 羽毛球、网球、马拉松等非对抗性运动中,出现运动性猝死,已成为年轻群体猝死高发场景。多为室速、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所致。 黄金救援窗口:第一时间的AED除颤及心肺复苏(CPR)是抢救关键。要抓住“黄金4分钟”,抢救越及时,成功率越高(每延误1分钟救治,存活率下降7%—10%)。
-
夏季高温运动:脱水可引发“致命三联征” 发病当日气温达36℃,运动中大量出汗未补水。 脱水→血栓风险:体液丢失导致血液浓缩,血小板聚集性增高,可能堵塞冠状动脉引发心梗。 脱水→电解质失衡:血钾<3.5mmol/L可直接诱发室速室颤。 脱水→心率飙升:心脏为散热需加倍做功,加剧心肌耗氧。 防护建议: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料(钠、钾),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。
-
“健康年轻人”并非“免死金牌”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在青年期已形成,某些不稳定斑块就像“薄皮大馅饺子”,一旦破裂堵塞血管即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。
-
信号别轻视!运动不适的“三阶警报” 运动中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停动: 一级警报(警戒阶段):胸闷、呼吸不畅、莫名乏力 二级警报(高危阶段):胸骨后压榨痛、左肩放射性疼痛、冷汗 三级警报(濒危阶段):眼前发黑、意识模糊 保命口诀:“运动难受马上停,症状持续速就医——宁可虚惊一场,不可终身遗憾!”
结语
运动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运动安全同样不可忽视。了解运动中的潜在风险,掌握急救知识,是每一位运动爱好者的必修课。